经典惊悚悬疑电影《囚徒》

在正式谈论这部影片之前,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美国每年有80万儿童失踪案上报,约5万8千多名儿童确认被陌生人拐走,其中大约四成会死于非命。以上数据只限米国,放眼全球统计的话,相信谁也不愿意看到那些令人心寒的数据。

孩子代表的是世界的未来,是社会最需要保护的群体。而现实是,我们真的保护好他们了吗?

影片《囚徒》正是关于儿童失踪。(本片德国版的海报背景是“迷宫”图,而这也是影片的核心所在。)

好莱坞有两种悬疑/惊悚片,一种是以娱乐观众为己任,剧情跌宕起伏,戏剧化明显;另一种是在制造悬念的同时引入对人性道德、社会伦理的思考,节奏缓慢,纪实感较强。本片属于后者,而看完后我觉得他完全能与一些同类影片相提并论,它们是《沉默的羔羊》《神秘河》《失踪的宝贝》和《十二宫》。总的来说,两个小时半的《囚徒》是一部充满细节的大容量佳片。

感恩节

案发当天是感恩节,但影片一开始冷色调的画面就仿佛在预示着不祥之兆。两个家庭,科勒一家和伯奇一家。两家的小女孩结伴跑出去玩了,结果不明失踪。家长们报了警,嫌疑犯锁定一名开着休闲车的司机,阿历克斯。经过警探洛基的审讯,经验丰富的他认定这个阿历克斯不是犯案人,主要依据是阿历克斯被验证只是个智商相当于10岁小孩的弱智。此时,观众一般会纠结,这个有着一张变态杀人脸的阿历克斯是装傻呢还是就是一个变态。科勒是个木匠,直觉告诉他凶手就是阿历克斯。当他逼问阿历克斯孩子在哪儿时,后者低声说道:“我离开后他们才开始哭。”我在此想说的是,这句话相当重要,它不仅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伏笔,还间接证明了他不是元凶。因为孩子一般会对自己依赖的人哭,而弱智阿历克斯本就算是一“儿童”,可以想到他和那两个失踪的女孩相处得不错。而如果真是他开车把女孩们带走,那幕后肯定有主使。那主使是谁呢?

影片节奏缓慢,但拍得非常细腻。剧情主要分为两条线。一边是休·杰克曼饰演的木匠科勒苦苦寻女;另一边是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警探洛基调查失踪案。科勒找到了被无罪释放的阿历克斯,愤怒的他把后者囚禁起来,这是影片中的第一个“囚徒”。值得在此一提的是影片的英文名“Prisoners”,复数形式,意指影片中的“囚徒”不只阿历克斯一人。科勒即使再愤怒,面对阿历克斯这样一个弱智还是问不出所以然来。愤怒到失去了理智,对阿历克斯施加暴力。原本属于受害者的科勒此时变成了施暴者...... 警探洛基在影片前半部分就是理智、正义的化身。警探这条故事线出现了另一个嫌疑犯,养蛇男鲍勃。故事进行到这里出现了转折,鲍勃养蛇,迷宫图,及鲍勃在被审讯是突然开枪自杀......

随着失踪的黑人小女孩的突然出现,真相逐渐浮出水面。线索将科勒和洛基带到阿历克斯的姑母那里...... 两条故事线有了实质性的交集。

细节一·案情

有剧透弱智阿历克斯和养蛇男鲍勃都不是凶手。姑母才是。阿历克斯只是听姑母的话把孩子带到家里;鲍勃则是姑母放给警探的烟雾弹,想要嫁祸于他。当警探对阿历克斯说“你不想让你姑母为你蹲监狱的话就招了吧”之后,阿历克斯无论是面对警探还是科勒都变得越发沉默,他显然是爱他的姑母的,因此更加守口如瓶。说白点就是一个十岁小孩对自己家长的依赖与保护。谈到阿历克斯,影片中有一幕他虐待小狗的戏,直接暴露了他的心理扭曲及他所生长的环境的恶劣。敏锐的观众看到这应该就会开始注意姑母这一角色了。而看似比阿历克斯正常一点的鲍勃其实也是个非正常人,养蛇源于他对姑母的丈夫的“个人崇拜”;是个狂热犯罪小说粉,根据小说情节进行“角色扮演”的自娱自乐式游戏;之所以会偷偷去失踪女孩的悼念现场纯粹出于同情,因为他和失踪的女孩一样,也曾经是被姑母绑架的孩子(当然阿历克斯也是)。姑母与她的丈夫原本是虔诚的基督徒,当在孩子得了癌症并去世后开始质疑宗教,挑衅上帝:专门绑架别人的孩子,将自己的苦难施加给别人。对孩子下毒手本就是罪该万死的,讽刺的是这对变态夫妇还是教徒。影片虽然没有正面点明,但对宗教信仰问题的反思可略窥一二。

细节二·人物

【科勒】(休·杰克曼)木匠虽然对无辜的弱智阿历克斯下了狠,但我们仔细想想,如果哪天科勒这桩事换我们碰上了,换作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会怎么做呢?我们一定会压住怒火吗?我们会理智地对待这个案件吗?未必吧。

【洛基】(杰克·吉伦哈尔)看似正义、执着、敬业的洛基在影片里只是引导观众“破案”的英雄,机械化表面化的角色,其实不然。他审问神父的那场戏可以猜到孤儿院长大的他对宗教信仰的复杂情感,调查时先去找性侵犯者这一行为可能是在表明他曾经受过性侵犯(可参考影片《虐童疑云》。至于破不了案结果情绪爆发那场戏表明他在办案中想起自己过去的经历)。有着悲惨童年的他长大后养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性格孤僻,逢案必破的他通过努力工作来摆脱孤独,寻找存在感。还记得影片开头段落科勒家和伯奇家一起过感恩节吗?同样在那个时候,悲催的洛基,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小吃店里,无聊地调戏女招待,这就是他每年的感恩节吧。

【伯奇一家】(特伦斯·霍华德、维奥拉·戴维斯等)看了一些评论,想谈谈自己对伯奇一家的看法。和科勒一家不大相同的是,相比科勒一家,伯奇一家在女儿失踪后的表现似乎更加谨慎。但作为父母的他们心里比谁都急。也许没有科勒家表现得那么明显,但点蜡烛悼念女孩那场戏足以说明一切了。因为科勒是主角,伯奇一家都是配角,所以观众在看片的过程中容易偏向主角那一边,会对被动的伯奇一家产生埋怨心理。个人觉得这只是编剧用来客观展现不同人在面对相同困境时的不同处理方式罢了。观众对伯奇一家不该带有批判眼光。

【罪犯】(梅丽莎·雷奥)罪犯是心理变态者这无疑,但再深究一下的话,是什么让这些原本遵纪守法的普通人变成了人见人恨的虐童者的呢?人之初,性本善,我是信的,但我更相信人之初,善恶兼备。在某个时期,某种环境下,我们人是有多脆弱,接纳了自己的阴暗面,然后向他人下毒手。

迷宫·囚徒

迷宫,可以说是影片的一个重点符号。影片里出现的那道“走迷宫”题是无解的。再联系到之前对片名的解释,故事中的施暴者、受害者和执法者其实都是“囚徒”,“囚徒”们困在了“迷宫”里。影片的结尾,警探听到了地洞里的科勒发出的吹口哨声,似乎编剧给这个沉重的故事留下了光明的尾巴,科勒得救了,但试想出来后的科勒还是要进监狱。对他的家庭必定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他是影片的最后一个囚徒,而这个囚徒还没走出属于他的那个迷宫。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Tags: 电影
评论: 3 | 查看次数: 3983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